身為一個天天在灶咖打轉、聞到飯菜香就特別有精神的人,我對各種醃漬小菜特別著迷。那股鹹香爽脆,配粥配飯都是一絕!其中,雪裡紅做法堪稱經典中的經典,但老實說,我以前自己在家試做,不是太鹹苦澀口,就是軟爛沒脆勁,真的讓我超級沮喪。直到有次回鄉下,隔壁的阿嬤看不下去,直接把我抓去她家廚房,手把手傳授她的私房秘訣,這才恍然大悟——原來 雪裡紅做法 的重點根本不在「複雜」,而在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!今天就來把我學到的、親測有效的「臺式雪裡紅」完整做法,連同最容易失敗的關鍵點,通通分享給大家。學會了,保證你做的雪裡紅比外面賣的還好吃!
目錄
食材準備:新鮮是脆口的唯一條件!
做雪裡紅,主角當然是「芥菜」!但可不是隨便買一把就好。阿嬤說:「菜選對了,雪裡紅做法 就成功一半。」這經驗之談,我現在完全深信不疑。
- 挑選最佳芥菜種類: 別懷疑,真的不是所有芥菜都適合。我最推薦的是「大葉芥菜」,葉片寬大肥厚,葉梗(菜梗)特別粗壯多肉。醃漬過後,葉片會呈現漂亮的深綠色(就是雪裡紅的標準色),而粗梗的部分會變得超乎想像的脆口,咬下去「喀滋」聲超療癒!市場有時也叫它「刈菜心」或「包心芥菜」,認明葉片皺褶多、梗又白又粗的就對了。
小知識: 為什麼大葉芥菜最適合?因為它的纖維結構經過鹽醃脫水後,反而能轉化成爽脆的口感!(這也是 雪裡紅做法 好吃的靈魂)
- 新鮮度是關鍵: 葉子要翠綠有光澤,絕對不能枯萎發黃;梗的部分要飽滿挺直,捏起來硬實,沒有軟爛感。有開花或抽苔(長出花莖)的就別買了,那種醃起來纖維會很粗老,吃起來像啃草繩(別問我怎麼知道的,翻車過一次就記一輩子)。阿嬤特別叮嚀:「最好是『霜降』過後採收的芥菜,甜度更高,澀味更少。」雖然在臺灣要碰運氣,但選當季盛產的準沒錯!
- 其他材料:簡單純粹才是古早味
- 粗鹽: 這是 雪裡紅做法 的靈魂調味!記得一定要用「粗鹽」,顆粒大,脫水效果好,香氣也足。精緻鹽(細鹽)不適合,容易讓菜過鹹又死鹹。份量是重點,大約是芥菜重量的 8-10%。以1公斤芥菜來說,準備 80-100克 的粗鹽剛剛好。
- 米酒(或高粱酒): 一點點就好(大約1-2大匙)。目的不是為了酒味,而是增加香氣層次,幫助殺菌,讓成品更耐放不易變質。阿嬤都用家裡泡藥酒的米酒頭,香氣特別足。(我用過普通料理米酒也行)
- 花椒粒(可選): 喜歡有點麻香風味的,可以加一小把(約1茶匙)。這是阿嬤的秘方,她說能提味去菜腥。
- 乾淨的重物: 醃漬時壓菜用。我用過洗乾淨的大石頭、裝滿水的玻璃罐、甚至用保鮮膜包好幾層的啞鈴片(這招很有效!)。重點是要夠重,能均勻地把菜壓出水份。
- 超大容器: 建議用食品級塑膠桶、玻璃缸或不鏽鋼盆。絕對不能用容易生鏽的鐵器或鋁鍋!容量要夠大,能輕鬆容納所有芥菜和鹽。

雪裡紅做法全圖解:阿嬤親授零失敗步驟
準備好材料,接下來就是動手做囉!別被步驟嚇到,其實就是「洗、晾、搓、壓、收」五個字,但魔鬼都在細節裡。跟著做,保證成功!
前置處理:乾淨是美味基礎
- 修整芥菜: 把芥菜最外層可能帶有泥沙或破損的老葉剝掉。根部帶土的部分切掉不用(但別切太深,梗要保留)。有爛葉、蟲咬的部份也要仔細挑掉。(這步驟很重要,關係到儲存!)
- 仔細清洗: 把芥菜一葉一葉掰開,特別是葉梗交疊處容易藏沙泥的地方,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乾淨。我會洗兩遍。
- 徹底晾乾: 這是成敗關鍵!洗好的芥菜,一定要「完全晾乾」表面水分。我通常會把它們掛在通風處(像曬衣服那樣),或是攤開鋪在乾淨的瀝水籃、大竹篩上,放在有風扇或自然風流通的地方,晾個半天到一天,直到葉子和梗摸起來都乾乾爽爽,沒有水氣。濕答答的菜直接醃,保證失敗!容易發臭變質。(心急吃不了好雪裡紅!這裡一定要耐心。)
- 菜梗輕拍(可選): 阿嬤有個小動作,她會用菜刀的「側面」稍微拍一下粗梗的部份(不是切斷喔!),這樣能讓粗梗稍微裂開一點點,幫助鹽份更快滲透進去,縮短醃漬時間,醃出來也更均勻。
核心步驟:搓鹽殺青與重壓出水
- 開始搓鹽: 準備好乾淨無水的大容器。取一部分晾乾的芥菜,均勻撒上一層粗鹽(記得算好總量,分批撒)。重點來了!要像「按摩」一樣,仔細地把鹽均勻地「搓」進每一片葉子、每一根菜梗的縫隙裡!動作要輕柔但確實,你會感覺到菜葉開始變得濕潤、顏色變深,這就是「殺青」開始作用。(用力過猛菜葉會破,不用力鹽又吃不進去,這手感要多練習幾次。)
- 層層疊疊: 搓好鹽的芥菜,一層一層、交錯方向地鋪進容器裡。鋪滿一層後,再繼續取芥菜重複撒鹽、搓揉、鋪入的動作。記得把一開始準備的花椒粒(如果用)均勻撒在層與層之間。鋪的時候稍微壓實一點。
- 最後點睛: 所有芥菜都搓鹽鋪完後,把剩下的粗鹽(如果還有)均勻灑在最上層。然後,淋上那一兩大匙的米酒(或高粱酒)。
- 重壓脫水: 找一個能完全覆蓋芥菜表面的盤子或鍋蓋(尺寸要比容器口徑小一點點),壓在菜上面。然後,把你準備好的「重物」穩穩地壓上去!一定要夠重,讓所有菜都被壓緊實。這時你會看到菜汁(滷水)開始慢慢被壓出來。
- 等待發酵: 蓋上容器蓋子(或用保鮮膜封好),放在陰涼通風處(千萬別曬太陽!)。接下來的12-24小時是關鍵!這段時間內,至少要開啟檢查並「翻菜」1-2次(尤其是夏天或溫度較高時):
- 開啟重物和蓋子。
- 把最底下的菜翻到上面來,上面的菜翻到底下去。這個動作能讓鹽分分佈更均勻,避免底下的菜過鹹,上面的菜沒醃到發黃變質。(我第一次做就是忘了翻,結果上面幾棵菜邊緣有點黃了,嚇死!幸好發現得早。)
- 翻完後再次壓實,放回重物,蓋好。
- 觀察狀態: 大約壓個1天到1天半(看天氣溫度和你喜歡的鹹度),你會看到菜體積明顯縮小,滷水幾乎(或完全)淹過菜面,菜葉呈現非常深的墨綠色,聞起來有股舒服的鹹香發酵味(不是臭味!),這就差不多了。捏一小塊菜梗試試,應該已經有明顯的脆感了。(這就是完成醃製的訊號!)

後續處理與儲存:延長美味的關鍵
- 擠乾滷水: 把醃好的雪裡紅從容器裡撈出來(滷水別丟!後面會用到),用手「用力」擠壓,擠出多餘的鹽水和菜汁。這時菜會變成一團團深綠色、濕潤但不會滴水的狀態。擠得越乾,成品越脆,也越耐放。(手臂會有點酸,但值得!)
- 分裝儲存:
- 短期(1週內吃完): 把擠乾的雪裡紅稍微鬆散開來,裝進乾淨、無水無油的保鮮盒或玻璃罐中,輕輕壓緊(不要太用力塞)。然後,把剛才留下的乾淨「滷水」倒一些回去,剛剛好淹過菜面即可。蓋緊蓋子,放冰箱冷藏。這樣隨時取用都很新鮮脆口。
- 長期(儲存數月): 把擠乾的雪裡紅分成「一餐份量」(例如一顆芥菜做成的量),用乾淨的塑膠袋或保鮮膜緊緊包起來,盡量擠出空氣,捏成球狀或扁平塊狀。然後放入冷凍庫儲存。要食用前,直接拿出一份退冰即可,風味幾乎不變!(阿嬤都用這招,隨時都有雪裡紅可以炒。)
- 滷水的妙用: 擠出來的滷水非常鹹香,千萬別浪費!它是天然的「鹵汁」。我會留下乾淨的部分,過濾掉雜質,裝瓶放冰箱冷藏。下次醃白蘿蔔(做菜脯)、小黃瓜,甚至煮湯底(代替鹽)時加一點點,風味超棒!(這是 雪裡紅做法 的精華延伸!)
雪裡紅料理應用:經典臺灣味上桌!
辛苦做出來的雪裡紅,怎麼料理最對味?以下是我最愛也最家常的吃法:
- 雪裡紅炒肉末(百搭下飯王):
熱鍋冷油,先爆香蒜末、辣椒末(不吃辣可省)。加入豬絞肉(帶點肥的更好)炒散至變白。倒入切碎的雪裡紅(記得先沖洗一下去掉多餘鹹味並擠乾!),大火快炒,嗆一點米酒,加少許糖提鮮(中和鹹度),一點點白胡椒粉。試試味道,通常夠鹹就不用再放鹽了。起鍋前淋點香油,超下飯!拌麵、配粥、夾饅頭都完美。(這道真的零失敗,新手必學!) - 雪裡紅炒豆乾(素食者最愛):
豆乾(小方豆乾或五香豆乾皆可)切小丁,先下鍋用少許油煎(或炸)到表面金黃微焦,撈起備用。原鍋爆香薑末(或蒜末),加入切碎的雪裡紅(同樣要洗擠乾)炒香。加入煎好的豆乾丁,翻炒均勻。加少許水(或高湯)、一點點糖、白胡椒粉調味燜一下讓豆乾吸收味道。起鍋前淋點香油。豆香搭配雪裡紅的鹹脆,口感超豐富。(我常帶這道當便當菜,超受同事歡迎!) - 雪菜肉絲炒年糕:
豬肉切絲用醬油、米酒、太白粉抓醃一下。雪裡紅切碎洗擠乾備用。年糕片先泡軟(如果是寧波年糕)。熱鍋爆香蒜末或蔥白,下肉絲炒散變色後取出。原鍋下雪裡紅炒香,加入年糕片、適量水(或高湯)稍微燜煮至年糕軟Q。加入肉絲,淋點醬油(或蠔油)、糖調味(注意鹹度)。大火收汁,起鍋前撒上蔥花。鹹鮮Q彈,超級滿足!(冬天吃一碗,暖到心坎裡。) - 雪菜豆腐湯(簡單清爽):
鍋裡放水或高湯煮滾。放入切塊的嫩豆腐。加入切碎的雪裡紅(洗擠乾)。煮滾後,用少許鹽、白胡椒粉調味(雪裡紅已有鹹味,鹽要小心加)。淋上蛋液成蛋花,熄火。撒點香油、蔥花或香菜末。清甜中帶著鹹香,很解膩。(這湯超適合搭配重口味的菜餚。)
雪裡紅料理調味小提醒:
雪裡紅本身已有鹹度,無論炒或煮湯,一定要先嚐過味道再決定加不加鹽或醬油! 通常只需加一點點糖提鮮就足夠了。過鹹會毀了一鍋好菜!
家常雪裡紅料理風味評比
料理名稱 | 難易度 | 下飯度 | 風味特色 | 適合場合 | 個人心得分數 (1-5★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雪裡紅炒肉末 | 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★ | 鹹香帶肉脂,超開胃 | 日常配飯、便當菜、夾饅頭 | ★★★★★ (經典不敗!) |
雪裡紅炒豆乾 | 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☆ | 豆香醇厚,口感層次好 | 素食首選、家常小炒 | ★★★★☆ (豆乾要煎香!) |
雪菜肉絲年糕 | 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☆ | 鹹鮮軟Q,飽足感十足 | 冬日暖食、主食一鍋搞定 | ★★★★★ (年糕控必學) |
雪菜豆腐湯 | ★☆ | ★★★☆ | 清淡爽口,帶鹹鮮味 | 解膩湯品、搭配重口味菜餚 | ★★★★☆ (簡單快速好喝) |
說明:
- 難易度: ☆越多代表越簡單。
- 下飯度: ☆越多代表越下飯。
- 個人心得分數: 純屬個人偏好評分。

失敗經驗談:新手必避的地雷區
我做 雪裡紅做法 也是踩過不少坑才成功的。分享幾個血淚教訓,幫大家避開:
- 菜沒晾乾就醃: 這就是我第一次失敗的主因!心急沒晾乾,結果醃出來水水的,味道怪怪的,第三天就飄出一股不妙的酸味… 只能忍痛全丟。 結論:[菜沒乾透] 絕對是頭號殺手!
- 鹽份拿捏不準: 第一次怕壞掉,鹽拼命加,結果鹹到無法入口,泡水洗好幾次還是鹹。後來鹽放太少,醃了兩天菜還是硬硬黃黃的,沒發酵成功,味道很生澀。 結論:[鹽量精準] 是靈魂(8-10%是黃金比例)。
- 忘記翻菜: 以為壓著就好,結果上面幾棵接觸空氣的部分邊緣發黃了,幸好發現得早,趕緊翻面補救。 結論:[前24小時勤翻面] 是確保均勻發酵的關鍵。
- 壓得不夠重/不均勻: 有一次重物不夠重,只壓了角落,結果那區的菜出水不足,有點軟爛,其他部分卻OK。 結論:[重物夠重+壓實壓平] 才能讓每棵菜都乖乖出水。
- 儲存容器不乾淨/有水: 有一次貪快,玻璃罐沒完全晾乾就裝,結果底部一點點水氣竟然讓雪裡紅沾到的地方開始發黏… 還好及時發現只損失一點點。 結論:[容器絕對乾燥] 是儲存的王道!
Q&A:雪裡紅疑難雜症一次解
Q1:做雪裡紅一定要用粗鹽嗎?我用一般精鹽可以嗎?
A: 真心不推薦! 粗鹽的顆粒大,脫水效果較溫和均勻,醃出來的雪裡紅口感才會脆,鹹度也較圓潤。精鹽(細鹽)顆粒細,溶解快,容易讓菜區域性過鹹,導致鹹味死鹹,菜葉也容易因為脫水過快而變軟爛。粗鹽是傳統 雪裡紅做法 的關鍵,風味真的有差!
Q2:為什麼我做的雪裡紅吃起來有苦味?是菜不好嗎?
A: 苦味來源通常有幾個可能:
- 菜本身問題: 用了太老、已開花或抽苔(長花莖)的芥菜,纖維老化就容易帶苦澀味。選年輕、梗白葉綠的大葉芥菜是關鍵。
- 前處理不足: 晾曬不夠,殘留過多生澀味。一定要晾到葉梗摸起來完全乾爽。
- 醃漬時間過短: 鹽分還沒完全轉化掉菜的青澀味(植物鹼)。確保醃漬時間足夠(至少1天以上),讓發酵作用完全。
- 擠乾後沒沖洗(料理前): 醃好的雪裡紅直接炒會太鹹也可能帶點殘留澀味。料理前一定要先切碎,用冷開水沖洗1-2遍,並確實擠乾水分! 這個步驟能有效去除多餘鹽分和可能的澀味,讓成品鹹淡適中、風味純淨。
Q3:做好的雪裡紅可以放多久?
A: 儲存方式決定存放時間!
- 冷藏法(滷水浸泡): 裝在乾淨容器用滷水淹過,冷藏儲存,約可存放 1-2週。每次取用務必用乾淨不沾水的筷子夾取,避免汙染整罐。發現滷水變混濁或有異味就別吃了。
- 冷凍法(擠乾分裝): 這是阿嬤最推薦的長效方法!分成小份擠乾水分,緊密包裝(排除空氣)後冷凍。冷凍儲存得當,可以放 3-6個月 沒問題!風味變化很小,使用前直接取出一份退冰即可,超級方便。冷凍是儲存 雪裡紅做法 成果的最佳選擇。
其實學會了 雪裡紅做法,看著深綠色的菜葉在鹽的魔法下轉化出鹹香脆爽的滋味,真的很有成就感。雖然步驟不難,但每一個小細節——挑對菜、耐心晾乾、精準用鹽、勤翻面、壓重物、徹底擠乾——都環環相扣,決定了成敗。失敗過幾次沒關係,重點是找出原因(通常是菜沒乾或鹽不對),下次改進就好。當你第一次成功做出鹹淡適中、咬下去「喀滋」作響的完美雪裡紅,那種喜悅,絕對值得!下次去市場,別忘了挑把新鮮的大葉芥菜,試試這個充滿臺灣古早智慧的 雪裡紅做法 吧!想想看,自己做的雪裡紅炒上一盤肉末,那熱騰騰的香氣配上一碗白飯,這就是家的味道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