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實說,以前的我,真的超怕曬太陽的耶!總覺得一曬就黑、一黑就醜,防曬乳像不要錢似的狂擦,出門包得跟忍者一樣。直到有陣子老是覺得渾身沒勁,心情也莫名低落,去看醫生,結果醫生劈頭就問:「妳是不是都躲在辦公室不曬太陽?」 這才驚覺,原來陽光不只是溫暖光亮,它根本是身體的免費營養補給站啊!(沒辦法,現代人就是這樣,連陽光都要省著用...)從那之後,我就開始認真研究「曬太陽的好處」,也強迫自己改變習慣。現在?我自稱是個「曬友」啦!當然啦,過程中也不是沒踩過雷(後面會分享我的脫皮血淚史...),今天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聊聊這件事。
目錄
曬太陽的好處:身體裡的小太陽發電廠
你們知道嗎?陽光打到皮膚上,可不只是暖暖的而已,它其實在我們體內默默啟動一個超神奇的工廠!最經典、無人能敵的「曬太陽的好處」,就是幫我們製造維生素D。維生素D這傢伙,可厲害了!我以前以為它只跟骨頭有關(防骨鬆嘛),後來才發現,它根本是「全能維他命」!
想想看,我們的身體像個精密機器,而維生素D就是潤滑油兼維修員:
- 骨頭守護者:沒它,腸子很難好好吸收鈣質和磷,骨頭就脆弱了。老人家摔一跤就怕骨折,很多就是缺D惹的禍。醫生那時就跟我說:「年輕人,妳再這樣不曬,骨密度都要比阿嬤低了!」
- 免疫力指揮官:它會調節我們的免疫部隊,讓身體對抗病菌更給力,比較不會動不動就感冒掛病號。像我以前就是個藥罐子,自從開始規律曬太陽後(加上運動啦),感冒次數真的少好多。
- 心情魔法師:這點我超有感覺!以前陰天或冬天整天窩室內,心情真的比較容易Blue。曬太陽能幫助大腦產生讓人感覺快樂、平靜的血清素。壓力大、心情鬱悶時,出去曬個十幾分鐘,真的像幫心靈充電一樣,有種烏雲散開的感覺!(當然,嚴重情緒問題還是要找專業協助喔!)
- 身體運轉的協調者:研究還發現,維生素D跟肌肉功能、心血管健康,甚至胰島素敏感性都有關聯。簡單說,它讓身體各部門合作更順暢。
重點來啦!這個珍貴的維生素D,靠「吃」真的很難補足!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,像是油脂多的魚(鮭魚、鯖魚)、蛋黃、強化過的牛奶或奶製品...先不說要天天吃鮭魚荷包會哭,吃進去的量要轉化成身體真正能用的活性維生素D,過程還很複雜。所以醫生才說:「曬太陽是效率最高的方式!」這就是為什麼「曬太陽的好處」在補充維生素D這點上,無可取代。
想知道曬多久比較剛好嗎?這張表很實用(我當初就是靠類似表格開始練習的):

維生素D合成效率參考表 (台灣地區,淺膚色為例)
季節 | 時間 | 曝曬部位 | 大約適合時間 | 身體感覺 | 效益等級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夏秋季 | 上午10點前 | 臉、手臂、腿 | 10-15分鐘 | 皮膚微暖,無灼熱感 | ★★★★★ |
夏秋季 | 下午3點後 | 臉、手臂、腿 | 15-20分鐘 | 皮膚微暖,無灼熱感 | ★★★★★ |
冬春季 | 中午11點 - 下午1點 | 臉、手臂、腿、背部 | 20-30分鐘 | 皮膚感覺溫暖舒適 | ★★★★☆ |
冬春季 | 其他時段 | 儘量多部位 | 30分鐘以上 | 需注意保暖,避免著涼 | ★★★☆☆ |
小提醒:
- 膚色影響:膚色較深的朋友,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一些(因為黑色素會阻擋紫外線)。
- 玻璃隔絕:隔著玻璃曬效果差很多(玻璃會擋掉大部分合成VD所需的UVB),盡量要直接接觸戶外陽光。
- 防曬乳:防曬乳會大幅阻擋UVB,如果目的是合成維生素D,請在曬夠所需時間後再塗抹。這點超重要!別像我以前傻傻塗了防曬才去刻意曬,根本做白工!
除了維生素D這個大主角,「曬太陽的好處」還有幾個容易被忽略的小配角:
- 調節生理時鐘:早上接觸陽光,特別是起床後,能幫助啟動我們的生理時鐘(晝夜節律),告訴身體「現在是白天了,該清醒運作了!」。這對改善睡眠品質很有幫助。我現在都會刻意在早上喝咖啡時去陽台站個5分鐘,感覺整天精神真的比較集中,晚上也比較好睡。
- 皮膚問題改善:適度的陽光照射,對某些皮膚狀況如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痘痘(非常輕微的情況)可能有輔助改善的效果(原理是紫外線的免疫調節作用)。但這絕對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,自己亂曬可能更糟!而且這絕對不代表曬太陽能治百病,嚴重皮膚問題一定要看醫生!

曬太陽的禁忌:這些時候,請你跟陽光保持距離!
好啦,雖然我現在是「曬友」,但也不會鼓吹大家無腦衝出去曬!有些情況,真的要先按下暫停鍵,千萬別硬曬。這些禁忌,可都是我或身邊朋友的血淚教訓堆出來的...
絕對要避開的時段:
- 烈日當頭的尖峰時段:特別是台灣夏天(大約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),那個陽光真的毒辣!這時候的紫外線指數(UVI)常常飆高到「過量」甚至「危險級」。在這個時段刻意去曬,絕對是皮膚的酷刑,曬傷、曬黑(甚至曬出黑斑)、加速皮膚老化的風險極高。相信我,去年夏天我貪圖中午陽光「效率高」,想說快點曬完快點補D,結果不到20分鐘,肩膀就紅腫刺痛,接下來幾天痛到連穿衣服都唉唉叫,還脫了一層皮...超蠢!這就是違反「曬太陽的好處」原則,變成「曬太陽的壞處」了!
絕對要小心的族群:
- 皮膚超敏感或白皙到發光的朋友:這類朋友天生黑色素少,防禦力弱,曬傷風險是普通人的好幾倍。真的要曬,請選擇溫和時段(清晨或傍晚),時間更要縮短,防曬工作一定要做足。
- 有特定皮膚病史的人:例如紅斑性狼瘡(SLE)患者,陽光(特別是UV)是明確的誘發因子,會讓病情惡化。還有一些光敏感皮膚炎的患者,甚至某些正在服用會引起光敏感藥物(像部分抗生素、利尿劑、某些NSAID消炎止痛藥)的人,曬太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(紅、腫、癢、起水泡)。用藥前請務必詳閱藥品說明書或諮詢藥師/醫師!這點超重要,別拿自己身體開玩笑。
- 剛做完醫美雷射、換膚的朋友:這時候皮膚超級嬌嫩脆弱,處於修復期,曬太陽不只會反黑、色素沉澱,還可能讓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留下疤痕。醫師通常都會嚴格交代要「防曬!防曬!再防曬!」最好連門都不要出。
- 嬰幼兒:寶寶皮膚厚度只有大人的三分之一,超級脆弱!六個月以下嬰兒絕對不應該刻意放在陽光下直曬。即使較大的寶寶,也要非常謹慎,做好物理遮蔽(帽子、長袖、嬰兒車遮棚)是首要,必要時選用嬰兒專用防曬品(通常建議六個月以上再用)。
講到皮膚老化,不得不提曬太陽的黑暗面... 這也是很多人抗拒曬太陽的主因。過度且無防護的日曬,是皮膚老化的最大元兇(光老化)! 比自然老化更可怕!看看這張比較表就懂了:

陽光對肌膚的雙面刃:好處 vs. 過量傷害
項目 | 適度日曬 (好處) | 過度/無防護日曬 (傷害) | 我的心得/觀察 |
---|---|---|---|
肌膚外觀 | 可能改善輕微痘痘膚況(須謹慎) | 曬傷 (紅腫、疼痛、脫皮)、曬黑、出現曬斑/肝斑 | 斑點一旦形成,超難消!雷射又貴又痛... |
老化跡象 | 影響不大 | 加速老化:深刻皺紋、鬆弛、皮膚粗糙、皮革化 | 常在戶外工作的長輩皮膚紋路真的比較深且乾 |
皮膚癌風險 | 風險極低 (適度曬) | 大幅提升風險 (基底細胞癌、鱗狀細胞癌、黑色素瘤) | 別小看,台灣發生率也在上升!防曬是長期投資 |
維生素D合成 | ✅ 有效合成 | ❌ 曬傷後皮膚修復都來不及,合成效率差甚至停止 | 為了補D曬到傷,根本本末倒置 |
整體健康 | ✅ 提升心情、調節生理時鐘 | ❌ 脫水、中暑、免疫力暫時下降 | 曾有朋友爬山曬到中暑送醫,超危險! |
你看,右邊那一欄是不是很可怕?所以享受「曬太陽的好處」,一定要建立在「適度」與「避開禁忌」的基礎上!別像我那次貪快曬傷,得不償失。
曬太陽的注意事項:曬得巧,曬得好,健康沒煩惱!
知道好處,避開地雷,接下來就是「怎麼曬得聰明」啦!想把「曬太陽的好處」最大化,同時把風險降到最低,這些眉角你一定要掌握:
1. 時間地點是關鍵:
- 黃金時段:前面提過了,最佳曬太陽時間是紫外線較弱的時段。在台灣,建議:
- 夏季 (5月-9月):優先選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。這段時間曬起來舒服,UVB也足夠合成維生素D。
- 冬季 (10月-隔年4月):可以選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左右,陽光比較暖和,UVB也相對充足些。冬天早上或傍晚的陽光,UVB量真的很有限。
- 地點選擇:開闊、能直接接觸陽光的地方最好。避開高反射環境(雪地、沙灘、水面附近反射的紫外線很強!)和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。自家陽台、公園樹蔭旁(有縫隙光也行)、開放騎樓邊都是不錯的選擇。記得,「隔著玻璃曬」效果很差喔!
2. 時長:少食多餐的概念
- 絕非越久越好! 追求的是「適量、規律」的曝曬,而不是一次曬到飽(然後接下來一週躲起來)。根據膚質、季節、時段、紫外線強度調整:
- 一般建議,淺膚色的人,在溫和時段,露出臉、手臂和腿(約佔身體25%面積),每天曬個10到20分鐘就很夠了(參考前面維生素D表格)。
- 膚色較深的人,需要的時間會更長,可能需要20到40分鐘甚至更久。
- 重點是:寧可時間短一點、頻率高一點(例如每天或每兩天一次),也不要一次曬太久!
- 隨時傾聽身體的聲音!感覺皮膚開始發熱、微微刺癢,就該閃人了。別硬撐!
3. 曝曬部位:面積大效果佳
- 想要有效率地合成維生素D,曝曬的皮膚面積當然是越大越好。只曬臉和手,效果有限。
- 在能接受的溫度、不尷尬的前提下,盡量讓手臂、小腿、甚至背部(如果在隱私空間)接觸陽光。穿短袖、短褲或無袖上衣會比包緊緊效果好很多。冬天曬中午時,可以捲起袖子、拉高褲管。當然啦,在公園脫上衣還是有點害羞... 我會選自家陽台或頂樓。
- 臉部:臉部皮膚薄,比較容易曬傷、長斑、老化。其實臉部能合成的維生素D比例很低。所以我的策略是:曬太陽時,戴頂寬邊帽子保護臉和脖子,把重點放在四肢! 這樣既能享受「曬太陽的好處」,又不用擔心變成「斑點狗」或「皺紋貓」。

4. 眼部保護:絕對不能少!
- 強烈的紫外線會傷害眼睛! 長期累積可能增加白內障、黃斑部病變的風險。
- 曬太陽時,務必配戴合格的抗UV太陽眼鏡(鏡片貼有UV400或100% UV Protection標籤)。別買路邊攤那種只是顏色深的便宜貨,那種反而因為瞳孔放大讓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睛,更傷!
- 寬邊帽子也能提供額外防護陰影。
5. 防曬策略:時間差應用
- 這裡有個關鍵技巧:如果曬太陽的主要目的是合成維生素D,那麼在「預定曝曬的時間內」,先不要塗抹防曬乳(特別是SPF高的),因為防曬乳會阻擋大部分的UVB。記住,是「預定曝曬的時間」,比如你只打算曬15分鐘。
- 策略:
- 選定溫和時段。
- 想好要曬多久(例如15分鐘)。
- 直接讓目標部位皮膚接觸陽光。
- 時間一到,立刻到陰涼處,馬上補塗防曬乳!(特別是之後還要在戶外活動的話)
- 如果預計要在陽光下待的時間超過你預定的「維生素D補充時間」(例如曬完15分鐘後還要繼續逛街1小時),那在出門前就該在非目標曝曬部位(如臉、脖子)塗好防曬,而目標部位(如手臂)等曬完預定時間再補塗。
- 重要觀念:防曬乳不是維生素D的敵人,而是幫助我們「聰明曬、安全曬」的工具! 在長時間曝曬或強烈陽光下,防曬乳絕對是保護皮膚、預防曬傷和光老化的必需品。別為了補D就完全拋棄防曬!
6. 補水很重要:
- 曬太陽(尤其在戶外)會增加身體水分散失,即使是溫和的曬太陽也別忘了補充水分。帶瓶水在身邊,曬的時候或曬完喝一點。別等到口渴才喝。
7. 觀察紫外線指數 (UVI):
- 養成習慣出門前看一下氣象局的紫外線指數預報(手機天氣APP通常都有)。UVI分級和建議防護措施如下:
台灣紫外線指數 (UVI) 分級與行動建議
UVI數值 | 曝曬級數 | 風險 | 曬太陽建議 | 防護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---|
0-2 | 低量級 | 低 | 想曬就曬,相對安全 | 一般不需特別防護;極敏感膚質可稍做防護。 |
3-5 | 中量級 | 中 | 合成維生素D的理想範圍! 溫和時段可安全曝曬10-30分鐘 | 溫和時段曬:戴帽子、太陽眼鏡。長時間外出:露出的衣物遮蔽部分塗防曬(SPF30+)。 |
6-7 | 高量級 | 高 | 僅適合清晨/傍晚短暫曝曬 (約10-15分鐘內) | 上午10點-下午2點避免外出曝曬!外出必戴帽、太陽眼鏡、身體裸露處務必塗防曬(SPF30+)、盡量待陰涼處。 |
8-10 | 過量級 | 很高 | 不適合刻意曝曬 | 同上,且上午10點-下午4點盡量避免外出。外出務必嚴密防護:陽傘、長袖衣物、高係數防曬(SPF50+)、補充水分。 |
≧11 | 危險級 | 極高 | 嚴禁刻意曝曬! | 避免外出。若必須外出,防護措施比照過量級加倍嚴謹,並盡量縮短戶外停留時間。 |
掌握這些眉角,就能安心享受「曬太陽的好處」,不用提心吊膽。

Q&A:關於曬太陽,網友最常問我的三件事
最後,整理幾個我被問到翻掉的問題,用最白話的方式回答:
Q:陰天或多雲的日子,還需要曬太陽嗎?有幫助嗎?
A:當然有幫助! 別以為陰天就沒紫外線喔!雲層只能擋掉一部分(UVB可能擋掉50%以上,但UVA穿透力較強)。雖然效率比晴天差,但只要不是厚重的烏雲,出去走走接觸戶外光線,對調節生理時鐘、改善心情還是有好處的。想合成維生素D的話,時間可能需要比晴天拉長一點(例如多曬個5-10分鐘),但總比完全不曬好。不過,陰天的紫外線還是可能傷皮膚,如果要在戶外待很久,防曬工作還是不能偷懶!別被陰天騙了。
Q:我曬太陽很容易過敏(紅、癢、起疹子),怎麼辦?還能曬嗎?
A:這要格外小心! 首先,強烈建議去看皮膚科醫生,找出過敏的真正原因。是對紫外線本身敏感(光敏感/日光性皮膚炎)?還是對防曬乳某些成分過敏?或是其他接觸性過敏原在陽光下被誘發?醫生診斷很重要。在找出原因前:
1. 絕對避開強烈陽光時段。
2. 如果要曬,只選清晨或傍晚陽光極弱的短暫時段(5-10分鐘)。
3. 優先採用物理遮蔽:穿薄的長袖棉質衣褲、戴大帽子、撐陽傘。
4. 慎選防曬產品:詢問醫生建議,選用物理性防曬(成分氧化鋅或二氧化鈦) 且標示「低敏」的產品,在小範圍皮膚測試沒問題後再使用。一旦有不適請立刻停用並沖洗乾淨。
5. 千萬別硬曬!過敏反應代表你的皮膚在抗議了。
Q:曬黑不就代表我很健康,維生素D很夠嗎?
A:完全不是喔!這是超大誤解! 皮膚曬黑(曬成小麥色或古銅色),是身體啟動防禦機制(產生更多黑色素)來保護皮膚深層細胞不被紫外線進一步傷害的反應。這不代表你體內維生素D足夠了!事實上:
* 曬黑表示你的皮膚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紫外線傷害。
* 黑色素增加後,反而會降低皮膚後續合成維生素D的效率(因為黑色素會阻擋UVB進入皮膚深層)。
所以,追求「曬黑等於健康」的觀念是錯的!享受「曬太陽的好處」的關鍵在於「適量、不曬傷、不刻意追求變黑」。健康的膚色來自於均衡飲食和運動,而不是來自過度曝曬。想要維生素D充足,規律、溫和、不曬傷的日曬才是王道!古銅肌膚的代價可能是皺紋和斑點提早報到,甚至皮膚癌風險上升,真的不划算!
講了這麼多,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,陽光不是敵人,它是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關鍵在於學會如何「與光共舞」,找到那個對自己身體最舒適、最有益的平衡點。別像我以前那樣走極端(不是躲得像吸血鬼,就是曬到變燒豬)。尊重陽光的力量,理解自己身體的需求,用對方法,你就能真正擁有這份大自然賜予的免費禮物:「曬太陽的好處」。現在,就選個溫和的傍晚時間,去陽台或公園,讓陽光輕輕擁抱你一下吧?記得,時間別貪心喔!